前言:
此篇全都是介紹澎湖的『天后宮』~
雖然一早不是直接到天后宮逛,
但為了平均一下剩餘兩篇的照片數量(全PO又會太多)
所以只好將第三天的行程+戰利品再分兩部份
---------旅程持續中---------
2008.06.24
第三天雖然只有幾個小時待在菊島
但是導遊還是帶著我們逛了一下馬公市區的古蹟
一開始是先到『四眼井』以及『中央街』觀光一下
這兩部份移到Part 6再來介紹
狐狸和大部份人興趣不同
一般年輕人愛的是刺激或是水上活動
但狐狸偏愛古蹟、廟宇
之所以偏愛古蹟、廟宇
是因為身處於現代社會
現代的建築多半沒啥特色
不像古代的建築那雕刻之美、規劃之講究就非常吸引人
此篇來介紹狐狸最愛的廟宇<( ̄︶ ̄)/
菊島第十七站—天后宮

歷史沿革:
天后〈媽祖〉宮位在馬公市區的中央里,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。相傳至元十七年(西元一二八○年)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,遭遇颱風,官兵漂散,而夢見媽祖救眾,登 陸平湖嶼(即澎湖嶼)。驚濤餘生,是媽祖的神佑,所以至元十八年(西元一二八一年)世祖封媽祖為「天妃」,立天妃宮,設澎湖寨巡檢司。
天妃宮俗稱媽祖宮,明代稱為「娘宮」、「媽祖宮」、「娘媽宮」等,廟名也是地名。嘉靖四十二年(西元一五六三年),俞大猷剿倭勝利,擴建媽祖宮。
萬曆二十年(西元一五九二年),日本「鎖國令」弛懈,倭寇侵襲沿海及澎湖。朝廷派兵圍剿佔澎的倭寇,大勝,都說是媽祖神佑,所以官兵及移民便再重建娘宮。或有一說,認為媽祖宮是這時才開始新建的。天啟四年(西元一六二四年)俞咨皐驅逐荷蘭人,收復了澎湖,又改建媽祖宮而成為現今之貌。當時地名為「娘宮。」清康熙二十二年(西元一六八二年),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軍隊進攻澎湖,打敗明軍。當時施琅認為能進攻取勝,全靠媽祖顯靈相助,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。清庭據奏許準,並且特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,表示敬意。第二年,康熙二十二年,就正式加封為媽祖為天后。從此,媽祖宮又稱為「天后宮」,地名「媽宮」。民國九年日據政府改地名媽宮澳為「馬公街」,從此「媽宮」成了「馬公」。
(資料出處:此)
雖然日本政府把「媽宮」改成「馬公」,地名延續至今,
但當地居民仍稱此地為「媽宮」(Makeng),而不是「馬公」(Makong)。(從台語發音可以得知)
說到介紹天后宮,不免讓人疑惑
政府是不是不太重視啊?
想找個相關的網頁介紹
除了一群學生為了功課製作的網頁算詳細之外
其他都只是單單的一頁網頁就帶過
廟宇建築有提到的更少
真的讓人很感嘆捏~
這些古代廟宇建築不好好詳細介紹的話
以後說不定都蓋不出來的(攤手)
§ 照牆(照壁) §

廟埕前方會有個照牆(照壁)
俗語說~寺廟前,祖厝後是不能住人
所以設個照牆擋住,亦可為寺廟廟埕擋煞避邪之用。
§ 八卦石階 §

走向山川殿前,是八卦石階,極為特別。
§ 山川殿 §


廟宇建築都是有其吉祥意義
在山川殿的屋簷上~
§ 麒麟背八卦 §

意謂天下太平
§ 四爪水龍 §

導遊說媽祖是海神~所以是四爪水龍
但是我在很多廟宇看到的屋簷~
好像都是四爪的啊!?(被巴)
§ 鯉躍龍門 §

§ 燕尾屋簷 §

§ 泥塑 §




從左至右(此處的「左邊」是以正殿神明面向的所在來解釋。)
人偶手裡拿著分別是「旗、球、戟、磬」
意謂祈求吉慶
不過有些手上的武器都被颱風吹走了▔▽▔"
例如:旗&戟就不見了(汗)
§ 石鼓 §


石鼓,相傳是龍的孩子
就是椒圖(音嬌圖):形似螺蚌,生性好閑。常立於門首。
一般寺廟門前都放石獅子,不過也有寺廟是放石鼓(椒圖)
§ 石枕 §

又稱之為「乞丐枕」
§ 木窗上的雕刻 §

連窗戶上的雕刻
也都有其吉祥之意
甚至也有龍的另一子在裡頭XD
不過導遊說太快,狐狸還來不及記(被巴)
只知道木雕中有五隻蝙蝠
有人找得出來五隻蝙蝠藏在哪嗎XD
五隻蝙蝠~意謂五福臨門
大家都知道五福臨門
但是顯少人知道五福是哪五福?
「五福」這個名詞,原出於《書經》和《洪範》。
五福為:長壽、富貴、康寧、好德、善終
「長壽」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
「富貴」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。
「康寧」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。
「好德」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。
「善終」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。臨命終時,沒有遭到橫禍,身體沒有病痛,心裏沒有罣礙和煩惱,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。
§ 吊筒花籃 §

§ 吊筒蓮花 §

用「如意」模樣製成的蓮花
§ 龍虎堵-「穿雲龍吐水」 §

§ 龍虎堵-「露齒虎下山」 §

在山川殿的左右兩旁會有龍虎圖
天后宮的虎圖更是奇觀(爆)

如果這幅畫也如同天后宮如此悠久的歷史的話
那麼先人真的有預知的能力啊(炸)
瞧瞧~多像啊~
史瑞克耳朵、加菲貓眼睛、兔寶寶牙齒(導遊大姐說的XD)
那麼可愛的虎圖,我可是第一次見>▽<
§ 山川殿外的地板 §

形狀似龜殼
意謂長壽
§ 龍虎門 §


左青龍,右白虎(第一張為龍門,第二張為虎門)
俗話說:「入龍喉、出虎口」,廟宇龍虎邊的判定,是以正殿神明面向的所在來解釋,因此所稱的左邊,即是我們進入廟宇方向的右邊。
民間傳說「龍怕臭、虎怕吵」,所以廟宇的廁所大多建在虎邊,免得將「龍種」給趕走。
所以在廟宇想如廁,往虎邊找就對了<( ̄︶ ̄)>
§ 天井的地板 §

在山川殿&正殿中間的天井地板
地板間的凹槽就像個「人」字
§ 山川殿內的地板 §

地板間的凹槽就像個「丁」字
和起來就是「人丁」
有其人丁興旺之含意
廟宇的每種建築、圖案都有其含意,可不是狐狸在亂說捏,都是導遊大姐講的 ̄ˇ ̄
§ 正殿 §

§ 擂金畫 §




介紹:
於神龕兩側之四幅「擂金畫」,這是用金箔擂成粉未在黑底上所繪製之國畫,
內容有「孟浩然踏雪尋梅」、「王羲之蘭亭修契」、「杜甫映壁題詩」及「蘇軾赤壁泛舟」等四個文人故事,
為唐山名匠朱欽(別名錫甘)所作,已有六十多年之歷史,仍然如新,應該是國寶級之文化資產。
狐狸拍的擂金畫是仿製品,真品依舊在神龕兩側
§ 「與天同功」扁額 §

「與天同功」匾今懸掛於正殿央,上邊正中有「勒賜之寶」印文,相傳此匾原是九龍匾,黑色字底下畫有九條金龍。「台南天后宮」曾效此複製一面。
原匾為清朝康熙皇帝所賜,中法戰爭時被掠去,現存巴黎博物館,今匾是再仿效台南天后宮之匾的複製品,然不知何故卻成為十三條金龍紋底。
§ 第一石埤 §


第一石埤安置於後落的公善樓(又稱清風閣)的展示空間。
台灣現存的第一座碑碣,是嵌置於台灣第一座廟宇澎湖馬公鎮天后宮清風閣右壁的「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」碑,原碑勒立的年代應是1604年(明萬曆32年)以後,至遲在1624年(天啟4年)以前。荷蘭,明朝稱紅毛番,繼葡萄牙、西班牙之後,為爭取遠東貿易上的利益,而與台灣接觸的西歐國家。1604年聯合東印度公司使節韋麻郎為了要和中國通商,便佔據澎湖,在媽娘宮(即天后宮)和福建沿岸商人私相交易,欲以澎湖為跳板,再與漳州進行貿易,雖然福建稅監遊說朝中大臣答應與荷蘭人通商,但總兵施德政卻主張出兵徵剿,因此派沈有容出兵,不過,沈有容卻希望能不用兵刃退敵,他在奉檄?程前,便先佈心理戰,整軍備武,大肆宣揚要出兵征討荷人,以壯大聲勢,同時又釋放韋麻郎的說客林玉,並檄禁沿海居民前往澎湖與荷人私市,而後於11月18日乘單舸往見韋麻郎。沈有容先闡述中國政令,再告知出兵後的利害關係,韋麻郎衡量利弊得失之後,便撤離佔據五個月之久的澎湖,於12月25日離開娘宮港。念沈有容「以三寸之舌,勝百萬之師」,為感念其功蹟乃立石碑於大山嶼,以碗口大的正楷字雕刻「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」。
(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「台灣第一」)
相關介紹:沿著菊島旅行
台灣小百科
§ 鑾駕車 §

媽祖出巡繞境所乘坐的鑾駕車
在媽祖出巡時,會在鑾駕車放一塊「免朝」牌

指蝦兵蟹將不需要來朝拜,以免引起海面波浪,對漁民不利。
§ 剪黏 §

「剪黏」是中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,早期的「剪黏」是利用破碎的瓷片或碗片,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狀,然後一一的黏貼在塑造好的形體上面,所以也有人說它是「立體的馬賽克」。
(資料出處:此)
菊島的旅程還在持續著……
to be contiuned……